人類的壽命在動物界中算什麼水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在今年5月,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去世了,死時146歲。

這個數字連老人的子孫都不相信,不過沒辦法,印度尼西亞1900年才開始記錄出生日期,而老人說自己是1870年出生的。

所以到最後,各大媒體都小心翼翼的,在146歲上打著引號進行報導:

146年,真的好漫長,漫長到老人自己說,「讓我死吧。

但即使是這樣漫長的時間,在整個動物界來說,都並不出奇。

那麼,人類的壽命在動物界中算什麼水平?

在冰島的深海海底,有北極蛤活了507歲,它剛出生的時候中國還是明朝。

在北大西洋海域,格陵蘭島鯊魚曾拖著柔軟的身軀,來回遊了400年。

而同樣在這片極寒的水域裡,哺乳動物弓頭鯨用211個年頭獨來獨往。

格陵蘭島鯊魚

跟這些動物相比,人類的146年確實不足以為道了,在動物界甚至連前10都排不進去:

但是比最長壽命又有什麼意義,人類值得驕傲的,應該是平均壽命。

在青銅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26年,1900年也不過才31年。

但到了2017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已經到了75歲,翻了不止一番。

人類可以讓自己的壽命快速增長,而深海里遊蕩千百年的動物,壽命也不會有變化。

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出生的人平均壽命

比來比去,你肯定會非常好奇,壽命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憑什麼那條魚活得比我久?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非常複雜了。

根據海弗利克極限理論,壽命都是有極限的。

細胞DNA鏈末端的端粒長度決定了個體的壽命,每一次細胞分裂,端粒都會縮短一點,等到不能再縮短了,細胞就會消亡。

海弗利克極限理論

有人說,體型越大的哺乳類動物壽命越長,這個結論就與細胞的新陳代謝有關。

體型大的動物新陳代謝越慢,細胞分裂的慢,所以活得長。

但是你千萬不要妄想,運動會加快新陳代謝所以你就不去運動了!

人類正常的運動強度很難達到影響壽命的程度,而不運動造成的各種健康問題,才是死神的殺手鐧。

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極限時間,但這並不代表都能活到這個時間。

因為還有個決定性因素——環境。

出門就被吃掉,走在路上被撞死,感染疾病幾乎滅絕種族……這些倒霉催的因素都會導致壽命變短。

而放眼望去,那些活得特別久的生物,都可以有效規避風險。

比如龜類,雖然體型不大但卻可以用硬殼把自己保護好。

加拉帕戈斯象龜

人類之所以可以在百年內讓壽命翻番,主要就是因為醫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環境所造成的風險。

那些容易死的動物怎麼辦呢?它們選擇快速大量的繁殖。

長壽的動物數量少,短命的動物數量多,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啊。

除此之外,生存方式也會影響壽命。

比如群居會比獨居壽命長,群體之間可以互相保護,更好地應對外在威脅。

對於人類來說,生存方式包括太多內容,壓力、經濟水平、飲食習慣都有影響。

不同地區人類的平均壽命

綜合來看,雖然人類的平均壽命遠遠比不上一些爬行動物和魚類動物,但是是靠智慧和努力自己爬到哺乳動物頂端的。

動物平均壽命圖

不過,說起來就很氣。

我們要這麼努力才能長壽,有那麼一種動物,不太運動大吃大喝也可以活很久,而且很少有人察覺——就是鸚鵡!

因為本身沒有太多天敵,再加上成為人類寵物被愛護,體型較大的鸚鵡居然可以活到75歲以上!

活了90歲的鸚鵡,還拍過電影

想到自己養只鸚鵡卻可能活不過它,甚至還要靠它喊倆嗓子送終,就不禁悲從中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