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的禁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四」的避諱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有很多的不避諱的例子或者反例。

中国傳統认为偶数代表吉祥,而四属于偶数,因此并不代表凶兆,例如送礼时应送四、六或八样 ... 四的禁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20年6月6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6月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四的禁忌"—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四的禁忌,指基於對「四」這個數字的發音聯想的迷信之現象,而厭惡、排斥、迴避帶「四」的事物。

常出現於漢字文化圈內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

目次 1原因 2各國現象 2.1中國大陸 2.2香港 2.3台灣 2.4新加坡 2.5日本 2.6韓國 2.7朝鮮 2.8越南 3反例 4西方 5虛構作品中的描述 6參見 7參考文獻 原因[編輯] 讀音 四 死 官話 sì(ㄙˋ) sǐ(ㄙˇ) 吳語 sy3 sy2,si2 客家話 si4 si3 粵語 sei3 sei2 越南語 tứ tử 閩南語臺語 sì,sù sí,sú 日語 shi shi 朝鮮語 sa sa 漢字文化圈對「四」字的厭惡起因於其發音容易讓人聯想到死。

因為在漢語的大部份方言中,「四」字的發音和「死」字僅僅在聲調上有區別。

而在日語和朝鮮語中漢字的讀音沒有聲調,導致「四」和「死」兩字的發音更是完全相同。

故長期以來民間常視「四」為不吉利的數字,並且在一些敏感的場合中刻意迴避。

值得注意的是,諧音導致禁忌因地而異,如北京人對「四」和「死」的諧音禁忌便不及廣東人(包含港澳)。

各國現象[編輯] 最常見的迴避措施之一為跳過含有「4」的數字。

在前述地區中,樓層編號常常跳過尾數是「4」的數字,例如將實際的4樓編為5樓,形成從3樓上去後就變成5樓的現象。

見證生死的醫院對這項禁忌尤為敏感,樓層、看診序號與病房編號都盡可能避免含有「4」,這種現象在其升降機內最容易觀察到。

但也有人認為「消失的樓層」反而帶來另一種恐怖感,所以有些措施是改以拉丁字母「F」來代替「4」(因為「F」為「4」的英語「Four」的首字母),有些則改以「3A」這種附屬的標記形式來取代。

某些東西方文化融匯的地方,如香港或新加坡,同時有四的禁忌和13的禁忌有些建築物內可能會出現13、14和其他帶4的樓層全部「不翼而飛」的現象,經常會令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表示不解[1]。

考慮到消防安全等因素,部分地區出台規定新建的建築物在樓層命名時不得跳層[2]。

中國大陸[編輯] 中國大陸的一些建築物在樓層命名時會跳過4樓及其他尾數為4的樓層,不過近年來這種現象已大為減少;而此種現象在其他事物的命名中也廣為體現,例如中國高速公路命名規則里,聯絡線、並行線的編號通常將「聯絡線四、並行線四」跳過,例如北漠高速之後就跳過G1214的編號,直接使用松長高速。

唯獨聯絡線、並行線較多的線路會使用「四號線路」,目前僅有寧上高速、奎阿高速、寶雞過境高速、晉永高速四條。

此外,和諧號動車組的型號中沒有「CRH4」、「CJ4」型的緣由中就有此說法。

香港[編輯] 近年,香港部份住宅樓宇連40至49樓也全部跳過,即39樓的樓上已經是50樓,如凱旋門[3]、萬景峯[4]等;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IFC中,沒有14、24、34和44樓,同時出於對13的忌諱,亦沒有13樓。

換言之,由12樓直接跳到15樓。

台灣[編輯] 除了樓層編號之外,台灣也有許多餐廳、飯店在詢問客人的人數時,會技巧性地略過「四(位)」,改稱「三加一(位)」,或是號碼桌沒有數字4,例如:3號的下一個就是5號,或在旅館客房沒有數字4,例如:5樓房間503房間後就是505房間。

除此之外,車牌的編號也會跳過「4」(詳見台灣汽車號牌中的介紹)。

新加坡[編輯] 新加坡公共運輸運營商新捷運會刻意略過某些以「4」為結尾的數字作為巴士的車牌。

因此,如果將某輛巴士的車牌註冊為SBS***3*(SBS為新捷運的簡寫),SBS***4*將被自動忽略,而下一輛車的車牌就要被註冊為SBS***5*,[5]這條規則僅適用於部分路線。

最後的星號為校驗字母,而非數字。

例如,如果一輛巴士的車牌被註冊為SBS7533J,則將忽略SBS7534G,而下一張要註冊的車牌將會是SBS7535D。

SMRT集團旗下運營的地鐵也會略過並不使用第一位數字為「4」的序列號,其運營的「午夜巴士」(英語:NightRider)服務的巴士所屬序列號亦遵循著同樣的規則。

日本[編輯] 靜岡市駿河區的一個停車場跳過4號。

在日本,由於漢數字「四」與「死」的讀音完全相同(皆為し,shi),最早在平安時代開始,已有對數字4忌諱的記載[6]。

1522年出版的『祇園會御見物御成記』中,開始有使用固有詞作為替代的記載——「二、三、よ(yo)、五」。

亦大量將四與量詞結合改為yo。

時至今日,在多數的情況中,可以使用よん(yon)作為4的讀音[6]。

雖然如此,仍有大量建築物跳過「4」樓和第4號。

此外,日本的車牌號碼亦缺少了42和49,因分別與「死に(中文:到死)」(shini)和「死苦(中文:垂死)」(shiku)的讀音相同。

韓國[編輯] 在蔚山南區新亭洞的醫院沒有4樓。

韓國的漢數字「四」和「死」的讀音完全相同,皆為사(sa),然而漢數字四的讀音並沒有像日語般以固有詞替換,因此出現很多與4相關的忌諱。

例如仁川國際機場並沒有4、44、244閘口(同時沒有13)。

朝鮮[編輯] 朝鮮人民軍沒有「第四旅」。

越南[編輯] 由於漢數字四(tứ)的讀音與死(tử),僅為聲調上的差別,此外三(tam)與慘(thảm)亦是近音,越南語使用固有語babốn作為漢數字三、四的替代。

反例[編輯] 對「四」的避諱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有很多的不避諱的例子或者反例[7]。

中國傳統認為偶數代表吉祥,而四屬於偶數,因此並不代表凶兆,例如送禮時應送四、六或八樣,中國北方婚嫁納徵時送四彩禮,以示吉祥。

在道教文化中,「四」代表四象,有圓滿之意。

又如年分四季,地分四方,城市有四郊,蓋房要四至。

[8]。

風水上「四」代表四綠文昌星,有利學生和文職工作者。

「四大」也是漢字文化圈常用的並稱,如四大名著、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四大美人等。

麻將裏更是與「四」字離不開,一些高難度的和牌牌型役名也帶有「四」字,諸如大四喜、四槓子、四暗刻等;由於它們可以為玩家取得十分高的翻數(點數),故縱使名稱是有「四」字,不少雀士都很想甚至渴望能和出這些牌型。

西方[編輯] 西方世界稱東方的這種禁忌為「恐四症」(Tetraphobia),是「Tetra」(四)與「Phobia」(恐懼症)的合字。

不過這種禁忌並不像恐懼症一樣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是一種迷信,是文化與教育下的結果。

另外,「恐四症」一詞並非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揶揄或嘲諷,與恐四症類似的,西方也有對「13」這個數字的忌諱現象,稱為「十三恐懼症」(英文為Triskaidekaphobia)。

虛構作品中的描述[編輯] 《JoJo的奇妙冒險:黃金之風》中的角色葛德•米斯達認為4是不吉利的數字,在作品中不斷試圖避開與4相關的事物。

(雖然他是義大利人而不屬於漢字文化圈) 參見[編輯] 迷信 4 13號星期五 十三恐懼症 666恐懼症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四的禁忌 ^活动名称韩国人患有恐四症游客惊讶电梯按钮缺少“4”-新闻-深圳凤凰网.www.gdjv.cn.[2021-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市府禁止新廈再跳層-號角月報加拿大版HeraldMonthly(Canada).www.heraldmonthly.ca.[2021-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凱旋門摩天閣30至59樓的平面圖,可見34樓、40至49樓、53、54及58樓都被跳過(PDF).[2008-01-0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4-19).  ^萬景峯平面圖附註.[2008-01-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8).  ^DriverTrappedinBusAfterCollision.海峽時報StraitsTimes.2008-06-11:34[2016-1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透過NLBE-resources(英語).  ^6.06.1鈴木博,四の字嫌い—「四」の音「シ」が「死」に通じることを忌む現象について—,国語学叢考,大阪:清文堂出版:1–35,1998,ISBN 4-7924-1340-0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2008-0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6).  ^婚礼习俗演进及变异.[2008-0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四的禁忌&oldid=70438719」 分類:​迷信東亞文化圈漢語同音詞死亡文化四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20年6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20年6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SuomiFrançais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ëtzebuergeschLimburgsമലയാളംBahasaMelayu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