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道銷毀,才是更顧全動物福祉的做法?——談走私貓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如果是非保育類,又帶有極大疾病傳染風險,就如同今天的案例,將直接以「人道銷毀」方式處理,也就是安樂死的環節。
717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7170專欄社會群體編輯精選為何人道銷毀,才是更顧全動物福祉的做法?——談走私貓安樂死事件的道德誤區ycl2019・2021/08/23・2922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追蹤作者:林怡君|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編按:海巡署8月19日於安平外海9浬處查獲一起走私案件,涉案的新北市籍漁船「順發866號」船艙內裝有62籠寵物攜帶箱,每籠分裝2至6隻大小不等、總計154隻的品種貓,包括市場價格不斐的俄羅斯藍貓、布偶貓、波斯貓及美國短毛貓等。
主管機關農委會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於21日下午為154隻貓執行安樂死。
相關新聞引起民眾熱議,直批政府「不人道」的輿論也隨之甚囂塵上;鑑此,本文將從「傳染病防治」的角度解析此案「人道銷毀」為何必要?並指出支持「法外開恩」論述的道德誤區。
相關新聞:品種貓走私案自2017年起,筆者養貓的資歷已滿4年,雖然尚算資淺貓奴,但是愛貓的心態,不會亞於任何人;近期走私貓的新聞,在社群網站上傳播開來;有人理解,有人無法接受。
無法接受的族群,多是因為難過人的錯誤卻要動物來承擔。
事實上,歷來已有多起動物走私案件遭破獲,卻未必如此次「走私貓」案件引起廣泛關注——不得不說,長得可愛終究還是會受到比較多的關愛吧。
一般來說,走私動物遭查獲後有以下2種處置方法:1.如果是數量稀少的保育類動物,因其具稀有性,所以不會立刻執行人道銷毀。
經過檢疫後,即沒入指定的收容單位,如:臺北市立動物園。
(編按:例如2019年台北海關走私的「安哥洛卡陸龜」,國際貿易公約列為一級保育動物,全世界只有約400隻,後續送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顧。
)2.但如果是非保育類,又帶有極大疾病傳染風險,就如同今天的案例,將直接以「人道銷毀」方式處理,也就是安樂死的環節。
為什麼不能把牠們送回去?第一,如果是保育類動物被走私,極有可能是四處捕獲收集而來,因此根本無法確切知道原本的棲息地是在哪個地區,又要如何送回原處?再者,若若任意放回該國但又非原棲息地,環境未必適合;新的動物融入新的族群,勢必會經過一番挑戰。
第二,走私就是沒經過任何檢疫,身上是否有帶疾病完全沒證據。
再者,為了避免查緝,走私的過程必定會設下許多斷點,如同這次的事件一樣,船主是在澎湖外海向不知名的船主接洽,他們都僅是寵物走私產業鏈的其中一個分支。
如果依循正規管道送回,要如何證明身上的疾病是在出口國得到的?還是在走私的路上,或是在落地的進口國得到的?第三,運輸——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對動物來說都造成極大的緊迫(害怕與壓力)。
動物沒有「運輸」的概念,引擎的聲音、暫時的移動限制、或是不明原因的晃動(車、船、飛機),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都會讓動物感到無比的害怕及恐懼。
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運輸對於動物來說,都是非常大的緊迫。
圖/Pixabay即便正規管道的運輸都會帶來動物這麼大的緊迫,走私的方式更是慘不忍睹。
以人為例,過往國際上有不少人口走私/偷渡的案例,如:2019年發生在英國的集體裝箱案,自越南通過陸路以及水路的運輸方式,抵達了英國後,其中39名越南人因貨櫃內的環境而體溫過高甚至窒息死亡(Cawley,2020);2000年亦曾有相似的事情發生,造成58名中國人死亡,只剩2名生還(SmugglersjailedoverChinesedeaths,2001)。
可以見得走私的過程,為了避免查緝,環境是多麼刻苦,人口走私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動物?過往就曾經查緝到鸚鵡的走私,不肖商人將74隻鸚鵡塞進寶特瓶中,被查獲的時候,已經有10隻鸚鵡被活活悶死了(ParrotsfoundstuffedinplasticbottlesinIndonesia,2020)。
另外亦有人以棉襪、膠帶,把烏龜、松鼠、黃鼠、綠繡眼、貂綑綁在腿上走私(許加泰&尚義,2018)。
走私手法各式各樣,不管哪種,對於動物都是極大的痛苦。
走私本身就很容易造成動物殘弱不堪,如果又將其送回去,不管動物福祉的規格有多高,勢必對於動物來說又是一番折騰。
EmbedfromGettyImages那為什麼不能開放認養?第一,因為不確定走私來源。
若是具有出口國證明,就可以依照是否為狂犬病疫區進行檢疫隔離。
但是如同前述所提,走私必定有很多斷點,不知從何而來,不具備出口國文件,就得採取檢疫隔離最高規格,進行187天隔離。
最近疫情,相信大家對隔離應該很有感。
一旦回國至少隔離14天,期間不得跟任何人接觸,雖然衣食無缺,單就情感上的孤立,就有許多人受不了這樣的孤獨。
可以想像隔離187天是什麼樣的世界嗎?走私的過程可能讓這些動物體弱多病,又要經過187天單獨隔離,對於動物來說會造成心理上極度的緊迫,輕者免疫力下降,行為暫時出現異常;重者造成腦部損傷,成為不可逆的後果,行為無法恢復正常,此種痛苦是無法量化的。
第二,不得不講現實層面的事,貓咪7天隔離的價錢是$5,850–$6,625不等,這只是場地跟一般診療費用,不包含狂犬病注射檢測、晶片施打費、寄生蟲治療、重大疾病治療的費用。
假設一天$1,000,187天隔離就是$187,000,154隻貓咪隔離187天就是$28,798,000,如此龐大的經費由誰負擔?愛心無價,但是光用愛心是養不起任何生命的。
第三,開放認養,是否就變相默許走私的情況發生?只要多付檢疫的費用,仍舊是可以取得非正規管道而來的寵物?又,如果感性地放動物入國,疾病會不會造成當地動物很大的危害?過去臺灣有太多慘痛的教訓,像是口蹄疫——不談進出口,亦不提畜牧業的損失,就看因疾病死亡或是撲殺的豬隻,就以百萬來計算。
另外,研究也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2個月、短則2周、長則可達數年(Frymusetal.,2009)。
若是輸入臺灣,感染到的動物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在死亡之前,伴隨著無法自我控制、肌肉僵硬、窒息死亡的染疫案例將是數以萬計。
研究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2個月,短則2周,長則可達數年。
圖/Pixabay這154隻無辜生命的離開很令人惋惜。
但是更希望他們的生命,可以喚醒臺灣對於法規的重視、對於動物福祉的重視、以及對於飼主責任的全面落實。
除了施打晶片、寵物登記、定期健康檢查、出門無論何時一定要上牽繩之外,更要重視寵物動物的來源。
別忘了,人就是最直接影響動物福祉的因素,如果連人都不重視動物的來源,只會有更多動物因為人的慾望被走私進來。
如果想養動物,購買不是唯一的管道,全國各地公立收容所、以及合法的動物保護協會,都有很多還在等待家的動物們。
參考資料Cawley,L.andPortal,G.(2020).Essexlorrydeaths:Thesupposed‘VIP’journeythatkilled39people.BBCNews.RetrievedfromFrymus,T.,Addie,D.,Belák,S.,Boucraut-Baralon,C.,Egberink,H.,Gruffydd-Jones,T.,...Horzinek,M.C.(2009).Felinerabies.ABCDguidelinesonpreventionandmanagement.JFelineMedSurg,11(7),585-593.doi:10.1016/j.jfms.2009.05.007ParrotsfoundstuffedinplasticbottlesinIndonesia.(2020).BBCNews.RetrievedfromSmugglersjailedoverChinesedeaths.(2001).BBCNews.Retrievedfrom許加泰,&尚義.(2018).用網襪搞走私機場安檢查獲活體黃鼠、綠繡眼、貂…….金門日報.Retrievedfrom臺北市立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人道銷毀動物權益動物福祉可愛動物品種貓安樂死貓奴走私動物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7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fierycloud2021/08/23回覆處理程序上,應該也能加上徵求國外官方意見的部分?包含比如說,徵詢可能來源地(包含野生原生地、繁育地)國家或地區的官方的意見?不知道來源的,應該也可以列出周邊可能航程所及的國家或地區的官方,總是有個徵詢意見的環節?#2陳志勍2021/08/24回覆其實妳講的都是屁話,如果按妳的標準,得新冠病毒的人都該處死銷毀,偷渡客抓到要馬上處死,進入台灣的候鳥要全部殺光,妳的親人得法定傳染病要馬上安樂死,為了全人類福祉,全台灣人養的寵物都要處死,因為都有染病可能,走私口蹄疫豬肉的人要連同豬肉一起銷毀,得到流感的人要安樂死,以免感染眾人,是否要地球空氣都要清潔消毒,妳的書都讀到屁股了嗎,地球演化人類都是與細菌病毒一起演化適應的,經過淘汰無法適應共存的人,讓後面的人才能存在,不要把妳當成上帝,奪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妳可以為了活下去打疫苗,但也不保証妳能活的下去,所以不要剝奪其他生命的檢疫權利,妳如果死了我們不再乎,我們在乎的是其它弱勢無辜生命的生存權利,如果談錢妳沒錢,不表示別人和妳一樣是個窮光蛋。
#3shrpengchuang2021/08/24回覆#2加油.我相信你可以把所有中心的動物都養起來的你有的是錢#4a92611sam2021/08/24回覆#2別人的標準都搞不懂就全部混在一起,還可以說”依你的標準要全部銷毀”這種鬼話想談弱勢動物生存權不如左轉去看籠飼雞、眷養動物的動物福利看完後再問你自己有為他們發聲了嗎?這些跟走私動物造成的弱勢生命迫害根本小巫見大巫#5fierycloud2021/08/25回覆突然才覺得,一些使用動物病毒等做載體的疫苗,需要通過防檢局的甚麼程序嗎?類似紐西蘭環保局還管理屬於GMOs的疫苗?#6whps107203-12021/08/26回覆?????????????#7fierycloud2021/08/27回覆#6https://www.health.gov.au/initiatives-and-programs/covid-19-vaccines/is-it-true/is-it-true-does-the-astrazeneca-vaxzevria-vaccine-contain-animal-dnaTheAstraZeneca(Vaxzevria)vaccineusesachimpanzeeadenovirusvaccinevector.Thisisaharmless,weakenedadenovirusthatusuallycausesthecommoncoldinchimpanzees.Ithasbeengeneticallychangedsothatitisimpossibleforittogrowinhumans.ycl20191篇文章・
1位粉絲+追蹤RELATED相關文章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你知道基因改造,那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嗎?讓專家一次告訴你!旋轉、跳躍、冥王星他閉著眼,遊走在混亂邊緣?!18世紀的金星變形秀:行星凌日與黑滴效應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18小時前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413小時前用陰謀論測測看你的陣營!──外星人篇71天前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科學能解!41天前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73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阿凡達療法」:改善幻聽的替身科技22022/06/16242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42人體解析動物世界社會群體編輯精選「科學家也需要Art!」持續破解果蠅大腦神經迴路的李奇鴻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4/11・6084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歐宇甜、黃曉君、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神經科學與視覺我們怎麼「看到」顏色,「察覺」東西在動?大腦如何產生視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奇鴻,他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過去長期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做研究,2018年回到中研院貢獻自己所學。
李奇鴻的實驗室主要是以果蠅視覺系統為模型,研究神經元如何在發育過程形成複雜的突觸連結,以及神經迴路如何產生視覺來引導動物行為。
李奇鴻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研究神經迴路如何產生視覺來引導動物行為。
圖/研之有物技術帶動神經科學研究神經系統如何運作?這對以前的科學家來說是黑盒子。
由於大腦發生錯誤或出問題時,會直接表現在外在行為上,早期科學家想了解人腦運作機制,只能透過腦部哪裡受傷壞掉或中風等,知道腦部的大概功能區域,但沒辦法進入細胞層次。
「在生物學的發展上,除了需要有智慧的思考,其他都要靠技術去推動。
你可能想到一個有趣的題目,但也許要30年後,才出現足夠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李奇鴻舉例,從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電生理技術、分子生物學到結構生物學發展,每個都在細胞、分子、及系統層次開啟了新的世界。
隨著顯微技術與遺傳工程日益完備,果蠅成為現今熱門的腦科學研究對象。
李奇鴻指出,「果蠅的生長速度快,相較老鼠要幾個月成熟,果蠅只要兩週。
果蠅的大腦複雜程度介於人和單細胞生物中間,結構跟人高度相似,成果可應用在人身上。
」因此,近10幾年來是神經科學大起飛時代,科學家透過遺傳學方法控制果蠅的神經元活性、觀察行為,藉此了解哪些基因會影響大腦發育和運作,逐漸破解神經迴路的奧祕。
「我在選博士後研究時,想到底要做線蟲、老鼠、魚、果蠅或其他模式生物?最後才選果蠅。
回想起來,近年剛好碰到果蠅相關技術蓬勃發展,選果蠅是很正確的決定!」李奇鴻笑道。
李奇鴻引用知名神經科學家DavidMarr的三層假說(tri‐levelhypothesis),認為大腦運作有三個層次:Computationlevel(運算):神經系統在做的事,如分辨顏色、觀察東西移動、辨認物體是圓是方、是蘋果或橘子等。
Algorithmlevel(程序):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程序怎麼做。
Implementationlevel(實行):神經系統如何透過神經元、神經網路來達成這個程序。
李奇鴻表示,「過去多數神經科學家都在討論computation,再探究algorithm,卻沒辦法解決implementation。
現在因為具備技術,科學家終於能找出implementation,再回推上層問題,甚至發現algorithm跟原本想的不一樣。
」視網膜感知系統怎麼運算?關於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Algorithmlevel),也有因為技術進步而解決爭議的案例。
李奇鴻舉例,以前神經科學家在研究視覺系統感受物體運動的機制,曾出現幾種理論,HR理論認為神經訊號是用乘法,另一派BL理論認為是用減法,爭議了很久。
近年科學家發現,原來視網膜感知系統的運算機制是混合的,一共三種,稱為HR-BL混合視覺運動偵測器。
過去兩派都只對了一半。
關於視網膜感知系統的運算機制,過去HR理論和BL理論都只猜對其中一種方向(打勾處)。
資料來源/CurrentBiologyHassenstein-Reichardt(HR)模型:從昆蟲行為研究而來。
當有偏好方向(從左到右)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這個信號會被延遲(時間τ),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兩者的訊號會同時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X),訊號將會相乘,生成運動訊號。
當有非偏好方向(從右到左)視覺刺激出現,兩個訊號會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不會生成運動訊號。
Barlow-Levick(BL)模型:從兔子電生理研究而來。
當有偏好方向(從左到右)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但它為抑制訊號且會被延遲(時間τ),左邊的訊號會先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生成運動訊號。
當非偏好方向(從右到左)視覺刺激出現,左、右兩個光感應神經元的訊號會在相同時間到達,刺激訊號和抑制訊號互相抵銷,不會生成運動訊號。
持續分析果蠅大腦的神經迴路!近代電腦的所有運算都能用and、or、Xor三個邏輯閘表達,科學家想知道,大腦裡有沒有類似但更高階的神經迴路運作方式?「從感官到行為比較容易觀察和操作,目前在視覺運動方面的神經迴路運作,我們知道的最多。
」李奇鴻近年在做昆蟲視覺與行為研究,發現昆蟲在感受顏色,如綠光和紫外光時,感光細胞的處理方式是先將紫外光跟綠光的強度做比較,把兩個光的強度相減,讓原本兩個訊號變成一個訊號,所謂的「顏色拮抗」。
「這種神經迴路能解析、比較兩個顏色強度的差異性,因為大部分在視覺上最重要的正是對比。
拮抗運算模組能在一片訊號裡找出哪裡最強、其他較弱。
其他感官機制也一樣,像觸摸物品時有凸出來的部分較重要,聽覺上要找出哪個聲音特別高等,讓最重要的訊號能凸顯出來。
」李奇鴻補充道。
2021年李奇鴻的團隊首次發現果蠅視覺系統堆疊了多套拮抗運算模組,以達成顏色及空間接受域雙拮抗的效果,成果發表在《CurrentBiology》。
這樣的神經迴路可以比較相鄰的顏色,產生色彩區間對比感。
「沒這樣的功能,我們就看不出紅配綠很悲劇了!」李奇鴻笑道。
科學家們正努力鑽研果蠅大腦的神經運算迴路,希望逐步整理出基本運算模組。
或許有一天,看似複雜的大腦功能,都可能用基礎的迴路來破解!李奇鴻實驗室所發現的顏色及空間接受域雙拮抗神經迴路。
R1-R6是吸收頻率範圍較廣的光接收器(輸出刺激訊號),R7是吸收紫外光的光接收器(輸出抑制訊號),R8是吸收綠光或藍光的光接收器(輸出刺激訊號)。
從R1-R8接收光,輸出到神經細胞Dm8之後,會形成顏色拮抗效果。
此外,相鄰的Dm8之間透過特殊的氯離子通道GluClα中介,會產生側向抑制作用(Lateralinhibition),形成空間拮抗效果。
資料來源/CurrentBiology老師是怎麼走上研究大腦神經科學這條路呢?「我滿晚才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我對電腦有興趣、喜歡寫程式,大學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家裡也希望我當醫生。
不過在實習時,我發現自己對治療病人沒興趣,反而對問題或疾病本身更有興趣。
跟幾個老師談過之後,我決定不當醫生,跑去清華大學讀生命科學,後來就到中研院。
」因為有醫學背景,一開始比較想做能立刻解決問題的研究,像是用蛋白質跟毒素的綜合體來治療癌症。
但後來了解,如果沒有深刻了解致病機制、沒有鑽進基礎科學研究,很難有突破。
後來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攻讀博士,在洛克斐勒讀書期間,大家常互相交流,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那時我在鑽研結構生物學,希望了解疾病真正的生理過程,曾解開愛滋病病毒跟人體信號傳遞有關的蛋白質結構。
博士畢業前,我接觸到神經科學,感到很有興趣,就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讀博士後,學神經科學裡的發育學,想了解大腦在發育過程是如何用不同分子在細胞間傳遞訊息。
那時我待在很大的實驗室,老師不太管學生,要自己想辦法或跟旁邊的人學習,很多人素質都很高,學習環境很好。
之後我進入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開始開實驗室帶自己的團隊,待了16年,算是真正進入神經科學領域,直到現在依然在做相關研究。
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都被以前的經歷主導,如果沒有醫學背景,恐怕我不會去學結構生物學或走入大腦神經科學領域。
老師在美國的研究很順利,那是什麼契機才決定回臺灣呢?回來後是否有不適應之處呢?「我26歲出國,在美國也待26年,幾乎完全融入美國生活,實驗室運作得蠻好,連太太也是美國人。
但在美國很多年後,內心出現一個很深感覺:我在臺灣待過這麼久,臺灣是我進入科學的起點,也許該回來教教臺灣的子弟。
」剛開始有些想法,曾受邀回臺演講幾次,但沒有下決心。
後來出現一個重要轉捩點。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30週年慶時邀我回來演講,那時有機會跟歷任所長聊天,這些所長中許多是我過去在中研院碰過的老師。
聊了後感觸很深,發現每任所長都要面對分生所的成長或各種問題,每個所長都有獨到的見解和重要貢獻。
我看到分生所運作得很好,覺得非常感動,內心想:也許我回來能效法他們,也許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發展能有一點點實質貢獻。
雖然如果待在美國國家衛生院,我也會有這樣一個機會,但還是想帶自己的子弟,把力氣用在自家子弟身上,讓自己的國家和組織進步。
我想將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學到的經驗,像哪些組織可以運作、哪些不行,嘗試帶回臺灣。
我很清楚可能碰到的問題,像科學研究會受影響,要重新花幾年時間建立實驗室,但那次契機讓我徹底下定信心。
我曾跟廖俊智院長開玩笑,就算不給我錢,我大概也會回來。
因為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自己能為中研院、為臺灣做些事。
畢竟中研院也一直都像我的家!不過,畢竟過去在美國實驗室和家裡都是講英文,只有打電話給媽媽會說臺灣話,因此,2018年剛回臺灣時,國語講得不太流利,臺灣話反而比較流利。
老師覺得美國的研究環境有哪些優點?希望將什麼樣的新觀念、新風氣帶進臺灣呢?「國外最大特點是學術交流很頻繁,雖然國內也蠻頻繁,但他們交流層次更深入。
也就是說,我跟參與的老師交流之後,常能改變想法、做事方法或方向,且是正向的改變。
」國外老師受邀演講,會很積極在幾小時內一直談,在一天中完全沉浸其中,不單講出自己在做的東西,也要求聽眾給予批評或建議等,彼此有深度交流,我每次參加都覺得收穫很多並產生合作可能性。
國內我的經驗是,演講結束後比較缺乏機會跟其他老師深度溝通,領完演講費就屁股拍拍坐高鐵回來。
這可能是國內的慣有模式,我覺得需要改變。
現在所內我也要求大家,既然花錢請老師來,一定要做深度交流,請對方給予建議。
重要的不是形式或邀到諾貝爾獎得主之類,而是在演講結束後、這個人走出我的辦公室、這些人離開後,對我做的事或做事方法,是不是有什麼實質的改變?在其他科學家交談中是否能得到啟發,改變自己的思考或做實驗方式?或聽聽別人告訴你,你還有哪些沒想到的地方?分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在交流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講清楚,自己也會茅塞頓開,知道問題在哪。
現在所裡的計畫是把老師分成各種不同興趣小組,組內做交流或有跨組活動。
其餘像寫計劃、申請經費、經營實驗室或撰寫並發表文章,這些是基本技術問題。
做任何工作,一個是基本的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技」就無法生存;另一個是「藝」(Art),可以驅動你一直做下去。
訓練人才時,除了培養技術,還要訓練Art。
老師提到工作上需要Art,科學家的Art是指哪些部分?可以說明得更詳細嗎?「我想在科學裡面,Art有很多面向。
例如,你怎麼選擇一個問題,怎麼找切入點,如何把一個大問題拆成幾個可攻破的部分,一步步去解開,這是一種Art。
尤其在選擇問題和切入點上,要有獨特的見解或洞燭先機才能成功。
」科學家必須創造有用的知識。
什麼叫有用的知識呢?就是聽到學到後,會改變你想事情的方向或做事的方法。
很多東西都可以研究,只要科學方法夠嚴謹,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
但到底要選擇什麼題目呢?什麼叫做有趣的問題呢?評斷這些就是科學的Art。
如果說在人類前面是一個黑暗深淵,知識像光照亮我們前面的路,科學家就像站在最前面,要知道如何踏出那一步?怎麼踏出去?這是Art。
當科學家看到一個問題、問題成形後,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選擇一個核心問題去解決。
就像玩拼圖時,要放下去最核心、最重要的那塊拼圖。
我回到臺灣後,覺得這裡的研究環境很好,儀器不輸人家,老師很優秀。
但可能我們多半只是關注自己的研究,沒有花時間認真去思考,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在哪裡?當我們有更深度的交流,才能找到最核心的那一塊,做出最重要的貢獻。
李奇鴻說,科學家必須創造有用的知識,也就是會改變做事和想事情方法的知識。
至於要選擇創造什麼知識,需要用Art來判斷。
圖/研之有物老師在國外的實驗室時是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呢?對年輕的科學家有什麼樣的期待嗎?「在碩士、博士訓練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從「讀」科學變成真正「做」科學。
我們攤開一本教科書,看到裡面講這個、那個,只是讀人家的科學。
即使去念了原始文章,仍然是看著科學怎麼被別人做出來而已。
」自己真正做研究才知道,教科書上每一頁、每一句,背後都可能有數千篇文章支持,那時才知道自己很渺小,懂得謙虛,了解自己一生能做的有限。
所以,每次要跨出一小步,要想該怎麼跨最有效率、得到最大效果。
我認為,在碩士班或博士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這種感覺。
有些學生可能覺得,反正我很渺小,世界這麼大,即使做一輩子,即使最成功的科學家,也不過是得到教科書上面的一句話而已,我怎麼做都沒關係啊。
但我們必須帶領學生了解,這個計畫不是老師叫你做才做,而是讓學生覺得這個計畫是自己的,有前進和發展的空間,就像自己的小孩,必須負責。
以前在碩、博士班,剛開始學會技術、實驗做出結果,或能像人家一樣發表文章,會很高興,但這很短暫,真正的轉捩點是我知道有什麼事,是全世界任何人都不知道的那種驕傲,才是真的能支持很久的。
我還記得在某一天做到早上五點,從實驗室走出來,知道有個東西全世界只有我知道的喜悅!當學生曾感受這種發現真實的快樂,你不用規定他早上幾點來、晚上幾點走,他自己就有動機做。
當一個人想這東西應該是怎樣,想辦法做實驗證明出來時,那真的是一種快樂。
我想,這是任何其他行業都沒辦法比較的!學生是要培養成未來的科學家、獨當一面,應該讓他自己走。
即使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也要讓他自己走出來,而且,他自己想到的,比你告訴他來的有用。
其實,我當老師最興奮時,是學生告訴我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會覺得很喜悅,學生想到我沒想到的東西,表示他們有進步,比我還厲害,這很棒!延伸閱讀Neuralmechanismofspatio-chromaticopponencyintheDrosophilaamacrineneuronsVisualMotion:CellularImplementationofaHybridMotionDetectorVision:Spaceandcolourmeetintheflyopticlobes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大腦果蠅生物神經元神經科學科學家訊號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2/04/11回覆按邏輯程序解決問題是科學,看出解決問題的苗頭是藝術,相信科學可以帶來問題的解答是宗教。
#2鄭國威Portnoy2022/04/13回覆這篇很讚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1篇文章・
8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認識「HER2陽性乳癌」,透過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COVID為何會影響嗅味覺已有結論?還可以治療嗎?猴痘有可能會大流行嗎?帶你一窺猴痘的症狀、傳播途徑與可能的防範措施不論你是什麼音,唱出自己的吼音──音樂關鍵字|EP3:吼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18小時前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413小時前用陰謀論測測看你的陣營!──外星人篇71天前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科學能解!41天前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73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阿凡達療法」:改善幻聽的替身科技22022/06/16
延伸文章資訊
- 1無尾熊Grace染急性白血病北市動物園忍痛安樂死| 生活 - 中央社
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天指出,無尾熊Grace因反轉錄病毒發病,引發急性白血病,已無能力自行生活及育幼,忍痛執行人道處理動物機制,並人工照養Grace當時 ...
- 2為何人道銷毀,才是更顧全動物福祉的做法?——談走私貓 ...
但如果是非保育類,又帶有極大疾病傳染風險,就如同今天的案例,將直接以「人道銷毀」方式處理,也就是安樂死的環節。
- 3影/穿山甲慘遭浪浪攻擊獸醫忍痛安樂死| 動物星球 - 聯合報
- 4我為狗狗選擇安樂死
- 5台灣動保法零安樂死新法上路:回顧「安樂死自己」的女獸醫
台灣《動物保護法》「零安樂死」新法周六(2月4日)上路前夕,BBC記者蕭靄君深入報道近一年前以自殺喚起社會對流浪動物安樂死關注的女獸醫之死。